欢迎访问安徽省含山县人民医院官网! 今天是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服务患者

小蜱虫,大麻烦,外出警惕“发热伴”

发布时间:2025-04-16 来源:含山县人民医院 阅读次数: 【字体大小:

寒意尽褪,春暖花开,万物复苏。但在这个美好的季节里,如果你选择外出踏青、露营、遛狗、耕种、采茶....,谨记做好个人防护,预防蜱虫叮咬,警惕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IMG_256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简称“发热伴”),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经带毒蜱虫叮咬感染,还可在无防护情况下通过接触感染动物或患者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造成感染。多发于春、夏季。

IMG_256

主要症状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临床表现有发热,血小板、白细胞进行性减少,有的还会出现恶心、呕吐、全身酸痛等症状。

潜伏期多为12周。早期容易被误诊,延误治疗,甚至危及生命安全。

IMG_256

蜱虫活动特点

大部分蜱虫活动区域为草丛、低矮灌木丛、农田边田埂、杂木林等。近年来发现马路两侧绿化带、公园和景区也偶有蜱虫活动,还会寄生在羊、犬等家畜动物身上。每到春夏季蜱虫滋生进入活动高峰,在户外遛狗、露营、园艺、耕种等都有可能和蜱虫接触。

如何预防

整理家居环境,清理和杀灭杂草中和饲养家畜(宠物)身上的蜱。

避免在草地、树林、田间地头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特别提醒,清明祭扫同时注意预防蜱虫叮咬。

户外活动前使用含有0.5%氯菊酯的产品处理衣物、靴子和露营装备,并通过多次喷洒以维持保护效果,使用驱虫剂(含有柠檬桉或避蚊胺成分)涂抹裸露皮肤。

外出时最好穿浅色长袖衣裤,并扎紧袖口、裤脚和领口,佩戴帽子。

离开蜱虫栖息环境时,检查身上、衣物、宠物体表是否有蜱附着。如发现人体或宠物被蜱叮咬,及时、正确摘除后再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

IMG_256

蜱虫叮咬后处理

蜱虫常附着在人体的头皮、腰部、腋窝、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部位,一旦发现其附着在皮肤上,越早清除越好。

×如果被蜱虫叮咬,切不可生拉硬拽或者用其他东西刺激它,以免将蜱的头部口器残留在皮肤内。不能用手直接接触蜱,更不能挤破。

√应及时就医,不建议自行处理,由医生根据具体情况处置。

被蜱虫叮咬后的两周内,一旦出现发热、乏力、肌肉酸痛等,请尽快到正规医院就医,并主动告诉医生可能的蜱虫暴露史。

来源:合肥疾控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公益宣传,无任何商业用途。我们尊重原创,也尊重分享。版权原作者所有,如在使用信息时侵犯了您的利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