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6-22日是世界卫生组织启动的“提高抗菌药物认识周”,旨在提高全球对抗菌药物耐药问题的认识,并在公众、卫生工作者和政策制定者间鼓励最佳的实践操作,从而避免抗菌药物耐药的继续发生和扩大。
对于大部分患者朋友来说,“抗生素”三个字并不陌生,但是真要问起抗生素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会存在耐药性问题,过量服用会有何危害,应该如何正确使用,有不少人都只是一知半解。
朋友们,现在我们带您来了解抗菌药物!
1什么是抗菌药物?
所谓抗菌药物是指具有杀菌或抑菌活性的药物,包括各种抗生素和化学合成抗菌药物(如喹诺酮类、磺胺类、咪唑类),主要用于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抗生素主要由某些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或高等动植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它活性的代谢产物,能干扰其他生物细胞发育功能及发挥作用的化学物质。
PS学术上概念:抗菌药物是指治疗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等病原微生物所致感染性疾病病原的药物,不包括治疗结核病、寄生虫病和各种病毒所致感染性疾病的药物以及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药制剂。
2常见的抗菌药物有哪些?
1、青霉素类:阿莫西林、哌拉西林等;
2、头孢菌素类:头孢呋辛、头孢拉定、头孢克肟等;
3、氨基糖苷类:阿米卡星、庆大霉素等;
4、大环内酯类:阿奇霉素、红霉素等;
5、喹诺酮类:左氧氟沙星、诺氟沙星等;
6、四环素类:多西环素、四环素等;
7、磺胺类:复方新诺明、SMZ等;
8、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等;
9、糖肽类: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
10、噁唑烷酮类:利奈唑胺
11、抗厌氧菌类:甲硝唑、奥硝唑等;
12、抗真菌药:酮康唑、氟康唑、伊曲康唑等。
3消炎药、抗生素和抗菌药物是一样的吗?
我们当中多数人一有感冒、发烧就会服用消炎药。但消炎药和抗生素、抗菌药物是不一样的。我们首先要明确,消炎药消的炎症与抗菌药物抗的感染是不同的概念。
炎症主要指机体组织对损伤因子刺激所发生的防御反应,表现为红肿热痛,刺激因素有很多,比如生物因素、物理化学因素,这些引起的炎症就是非感染性的,大多数是没有用抗菌药物的指征。而感染特指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引起的机体损害,因为大多表现为红肿热痛的炎症症状,所以很多人就错误的把治疗细菌感染的抗菌药物称之为消炎药,但实际上它们是不一样的。老百姓俗称的消炎药、抗生素等其实要表达的都是抗菌药物。
4抗菌药物有哪些使用误区?很多家庭都会备用抗菌药物。有时会把抗菌药物当万能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抗菌药物不是消炎药也不能治疗感冒。那么,抗菌药物的使用有哪些常见误区?
误区一:抗菌药物等同于消炎药
“消炎药”是针对炎症症状,比如常用的阿司匹林、布洛芬等解热镇痛类药物,可以减轻炎症,起到退热止痛的作用,发挥“治标”的效果。抗菌药物不直接针对炎症症状,但是可以杀灭引起炎症的细菌本身,起到“治本”的作用。一些患者误认为抗菌药物可以治疗一切炎症,然而抗菌药物仅适用于由细菌引起的炎症,而对由病毒引起的炎症无效。人体内存在大量正常有益的菌群,如用抗生素治疗无菌性炎症,这些药物进入人体内后会压抑和杀灭人体内正常菌群,引起菌群失调,反而会造成人体抵抗力下降。因此对于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一些无菌性炎症,如局部软组织的淤血、红肿、疼痛,过敏反应引起的接触性皮炎,药物性皮炎以及病毒引起的炎症等,都不宜使用抗菌药物来进行治疗。
误区二:普通感冒、发热就用抗菌药物
普通感冒大多是由病毒引起的,抗菌药物是无效的。大家可能都会在感冒的时候去药店买点感冒药加抗菌药物,但感冒一般就是对症治疗,多喝水,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一般5-7天可以自愈,除非明确感染的患者可以使用抗菌药物。引起发热的原因很多,最常见的是感染(包括各种细菌感染,病毒感染,支原体感染等),其次是恶性肿瘤等。抗菌药物可用于由细菌和部分其他微生物引起的发热,对病毒性感冒、麻疹、腮腺炎等发热患者给予抗菌药物治疗则有害无益。
误区三:很多人会使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
部分患者出现腹泻、轻微外伤时,可能会自行服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但抗菌药物预防感染有严格的适应症,只能在特定情况下使用(如外科手术,胃肠道、结肠手术)。若没有感染性疾病就随意使用抗菌药物来预防,反而会引起细菌耐药和体内菌群紊乱,增加感染风险。
误区四:使用抗菌药物的种类越多,越能有效控制感染
一些患者认为同时使用多种抗菌药物,可扩大抗菌谱防止细菌漏网。其实,这样极大增加了用药风险,而且容易产生一些毒副作用以及造成细菌耐药。一般合并用药种类越多,由此引起的毒副作用、不良反应发生率就越大。因此,患者应严格遵医嘱用药,不可擅自增加使用的抗菌药物种类
误区五:频繁更换抗菌药物
很多患者使用抗菌药物后症状不见好转,认为药物无效,就马上更换抗菌药物。实际上,应用抗菌药物治疗细菌感染,起效需要足够的疗程。因此,如果用药效果不明显,在排除选药不当的前提下应先考虑用药时间是否足够。此外,药物治疗的效果还受患者机体免疫功能等其他因素影响,患者需要严格遵医嘱,一般都能提高疗效。反之,如果频繁更换药物,不仅达不到治疗效果,还会使细菌产生耐药性,造成疾病的反复,延误治疗。
误区六:贵的比便宜的好,新的比旧的好
每种抗菌药物都有自身的特性,优势劣势各不相同。一般要因病、因人选择,坚持个体化给药。另一方面,新的抗菌药物的诞生往往是因为老的抗菌药物发生了耐药;如果老的抗菌药物有疗效,应当尽量使用老的抗菌药物,价格便宜,药效比较稳定,不良反应较明确。(如罗红霉素价格便宜,对军团菌和支原体感染的肺炎有较好疗效,而相对较新、价格较高的三代头孢菌素及碳氢霉烯类对这类病无效。)
误区七:一旦有效就停药
治疗不同细菌类型的感染,所用抗菌药物种类和疗程都可能不尽相同。一些患者有时服用两三天,症状出现明显减轻甚至消失,认为可能已经治愈,就擅自减量或停用抗菌药物。虽然此时感染症状减轻,但病原菌一般还没有彻底清除,这时停药,未清除的病原菌便会反弹,使好转的病情因残余细菌而复发;这样病情如此反复,就会增加病原菌耐药的时间,产生耐药性,如下次再用这个药时就可能没这么好的疗效。所以建议患者严格遵医嘱足量足疗程使用抗菌药物。
5抗菌药物的滥用和危害有哪些?
抗菌药的使用对人类健康和生命的保护功不可没,但滥用抗菌药则成为危害人们健康和生存环境的重要因素。
什么是抗菌药物滥用?凡是超时、超量、不对症使用或未严格规范使用抗菌药物都属于滥用。如果过量使用,不仅可能会出现耐药问题,严重的话还会损害人体器官的功能。
抗菌药物滥用主要产生的危害:
1.诱发细菌耐药。大量使用抗菌药物时,病原微生物为躲避药物,不断地变异,耐药菌株也随之产生。目前,因抗菌药物滥用而产生的耐药现象比较普遍,如果这种情况不能有效控制,继续恶化下去,那么人类很可能将面临感染时无药可用的境地。
2.损害人体器官。抗菌药物在杀灭细菌的同时,可能会对神经系统、肾脏、血液系统等机体多个系统产生损害,尤其对肝肾功能异常的患者,更需要慎重使用。
3.导致二重感染。正常情况下,人体口腔、呼吸道、肠道都存在一些菌群,这些菌群之间维持着平衡状态。如果不合理应用广谱抗菌药物,对药物敏感的菌群被杀灭,而有些不敏感的菌群则乘机繁殖,造成菌群紊乱从而诱发新的感染。
4.浪费医药资源。抗菌药物的过度使用和使用不合理都大大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社会也承受着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因抗菌药物的滥用,许多现有药物的抗菌疗效减弱,迫使大量研发资金投入。
1.老年人使用抗菌药物应注意:
因为年龄大了,肾功能会出现生理性减退,如果按一般抗菌药物常用量接受治疗,那么主要经肾排出的药物就会排出减少,未排出的药物在体内积蓄,使药物浓度增高,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因此老年患者在用药时须慎重,不能随意服药,也不能随意调整用药剂量,必须严格遵照医嘱用药。
2.儿童用药的注意事项:
儿童处在生长发育时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及许多脏器发育尚不完善,肝脏代谢和肾脏排泄功能以及血脑屏障的作用也都不健全,对药物的敏感性较高,耐受性差,极易产生药物不良反应。很多药物对孩子来说有明显毒副作用(如链霉素、庆大霉素等有可能损害儿童的听神经,引起耳聋;四环素、诺氟沙星、左氧氟沙星等药物能影响幼儿牙齿、骨骼的发育)。所以,用药一定要在医师的指导下进行。儿童感冒,一般也不主张轻易使用抗菌药物,家长应观察儿童的感冒症状进展情况,及时到医院请专业的医生诊疗后,遵医嘱用药。
3.抗菌药物在孕妇及哺乳期妇女中的应用:
妊娠期,母体除维持自身的需要外,还要提供胎儿生长发育的需求,并为分娩作好准备。所以妊娠期抗菌药物的应用需考虑药物对母体和胎儿两方面的影响。有些毒性较大的抗菌药物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循环,使胎儿成为间接的药物受害者。所以,妊娠期如何合理选用抗菌药物关系到胎儿安全和健康的重要问题。
哺乳期患者接受抗菌药物后,某些药物可自乳汁分泌,通常母乳中药物含量不高,少数药物乳汁中分泌量较高(如氟喹诺酮类、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氯霉素、甲硝唑等)。无论乳汁中药物浓度如何,均存在对乳儿潜在的影响,并可能出现不良反应,所以,哺乳期患者应用任何抗菌药物时,均宜暂停哺乳。
记忆口诀,请记住下面两句话:
1.“不随意买;不自行选;不任意服;不随便停”
2.“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就不多用;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